《神僧傳》 【出典】《大正新修大藏經》第五十冊(史部二) 【作者】[明]成祖(朱棣) 關於本書作者,明末以降,即成謎團。[明]蕅益智旭(1599~1655)著《閱藏知津》(卷四十三)著錄此書,而未顯作者之名。[明] 焦竑《國史經籍志》所錄,亦不及撰者。清代的《欽定續通志》、《欽定續文獻通考》均云此書“不著撰人名氏”。《大正藏》亦闕撰者名。 《欽定四庫全書總目》(卷145)根據入傳人物的生卒年及地區分佈,臆斷作者是元代北僧:“所載始于漢明帝時摩騰法蘭,終於元世祖時國師帕克巴,凡二百八人。葢元人所撰帕克巴傳,稱大德七年卒,皇慶間追號 ‘大覺普惠廣照無上帝師’,則書成於仁宗以後也。二百八人中,宋僧僅十六人;十六人中,北宋十三人,南宋僅三人。似爲北僧所著。” 今人餘嘉錫《四庫提要辨證》(卷19),嘗據《明史》(藝文志)等書考證,認爲作者爲明成祖。《明史》(卷98)載“成祖御製《諸佛名稱歌》一卷、《普法界之曲》四卷、《神僧傳》九卷”,其言甚明。實則明僧如惺於神宗萬曆年間所撰的《大明高僧傳》(序)中,即言及成祖撰《神僧傳》之事︰“入我國朝,成祖文皇帝於萬機之暇,乃於僧史、傳燈錄間采諸靈異者,別曰《神僧傳》。” 【解題】凡九卷,內容記載僧人之神異事迹,亦錄歷代高僧之行跡,如竺摩騰、竺法蘭、道安、鳩摩羅什、覺賢、道生、慧遠、智顗、道宣、玄奘、窺基等人;還收有部分居士的傳記,如陸法和、傅大士等。全傳所收,起自後漢之攝摩騰,迄於元成宗大德年間(1297~1307)之國師膽巴等,共計208人。本書於史料上雖無重大價值,然集歷代僧人之神異事迹於一爐,資料豐贍、排比有序,極方便查考,故明清時代即已廣泛流傳。 此書據《文淵閣書目》著錄,有“一部九冊”和“一部三冊”兩種版本,目前的通行本為9卷本。此外,《御定佩文齋書畫譜》著錄法顯《神僧傳》(收入《説郛》卷112下),當為同名異書,不可混淆。
【日本史料】(卷八·鑒真): 釋鑒真,姓淳于氏[1],廣陵江陽縣[2]人也。總角[3]隨父入大雲寺,見佛像感動夙心,因白父求出家。父奇其志,許焉。後爲一方宗首。 時日本國有沙門榮睿、普照等,東來募法[4]。真許往,遂買舟自廣陵齎經律法離岸[5]。至越州浦,止署風山,真夜夢甚靈異。 才出洋,遇惡風濤,舟人顧其垂沒,有投棄棧香木[6]者。聞空中聲云:“勿投棄。”時見舳艫各有神將介甲操仗焉。尋時風定,俄漂入蛇海。其蛇長三丈餘,色若錦文。後入魚海,魚長尺餘,飛滿空中。次一洋純見飛鳥,集於舟背,壓之幾沒。洎出鳥海,乏水。俄泊一島,池且泓澄,人飲甘美。 相次達於日本。其國王歡喜,迎入城大寺[7]安止,號大和尚。以代宗廣德元年無疾辭衆坐亡,身不傾壞。至今其身不施苧漆,其國國王、貴人、信士,時將寶香塗之。 【校注】 [1] 淳于氏:《唐大和上東征傳》(觀智院甲本)作“俗姓淳于,齊大夫髡之後”。淳于髡,戰國時齊國的大夫。[2] 廣陵江陽縣:《唐大和上東征傳》(觀智院甲本)作“揚州江陽縣”。“廣陵”即揚州別稱,“江陽縣”在今揚州市東部。 [3] 總角:古時兒童束髮爲兩結,形狀如角,故名。《毛詩注疏》(卷8):“總聚其髮以爲兩角。”借指童年,[唐]陸蒙龜《小名錄》(卷下):“陳子髙會稽人,世祖時為呉興守。髙年十六為總角,容貌美麗,狀似婦人。”《唐大和上東征傳》(觀智院甲本)作“大和上年十四,隨父入寺云云”。 [4] 榮睿、普照入唐,事在唐開元二十一年(732)。 [5] 鑑真一行首次東渡,時在唐天寶二年(142)。 [6] 棧香木:《唐大和上東征傳》(觀智院甲本)作“棧香籠”。 [7] 城大寺:《唐大和上東征傳》(觀智院甲本)作“東大寺”。 【雜考】 這篇鑑真傳記,内容不出《宋高僧傳》(卷14)“唐揚州大雲寺鑒真”傳,只是作了大量節略,文字偶有異同而已。不過,鑑真其人其事,到了明代逐漸被人遺忘,朱棣以帝王之尊而予採錄,其傳揚之功不可沒也。 (王 勇) |